参赛作品

  • 注册参赛
  • 登录

作品:栓马吊

作者:牟瑞先

当前票数:

作品简介

栓马吊,是胶东文登区域方言,即镶入墙体内有串通孔且用料讲究、图案精美、形态各异,或就地取材、做工粗糙的石板条,用于拴驮牲口(马、骡、驴)用。何时出现没有细考,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,所建新房不再有栓马吊;目前,在乡村一些老屋老墙,偶得可见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这一地方建筑附带饰物,逐渐消失。为什么说是附带建筑饰物?,因为,在旧社会从栓马吊中就能看出起家庭的经济实力:大户人家的栓马吊用料讲究,图案精美,常用的有狮虎鼻子形,如意形等,做工也很精细;前临大街的镶嵌在围墙上。后临大街的镶嵌正屋后墙,左右临街的镶嵌于围墙和屋山,还有的则镶嵌于围墙大门两侧。墙上的栓马吊越多、图案越精美说明家庭越殷实,(当然也不完全正确,也有“死要面子活受罪的”但总归还是有点资本人家)。尤其是在盖房镶嵌栓马吊的这一环节,可不容忽视,要求“一线齐”不差分毫,在凸出墙体的栓马吊中,要求更严格,不仅“一线齐”,更要“一眼通”。如果说,栓马吊前期是对石料工匠的考验,那么后期则是泥瓦工匠的答卷。栓马吊不仅是一种用途,同时彰显着一种荣耀和实力,它作为一个门面展示在大街小巷。同为栓马吊,日子紧巴人家在用料、做工和数量上就不在乎了,多为单个,也有成双,很少多个;哪里方便镶嵌那里就行;即是现在买不起骡马,也好备用,风水轮流转嘛,不可能世代没有起色吧。新中国成立后到人民公社前农家建房一直延续着镶嵌栓马吊,在农业大集体生产队时,尽管牲口由集体饲养,但栓马吊作为一种饰件仍出现在新建农房中,农业机械化普及后,逐步消失。栓马吊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符号,刻下了刀耕火种农耕时代的印记,留下了风雨侵蚀的沧桑。尽管是一块石头,但不惜躯体任凭锤打铁凿,为人类做出贡献。

我要评论